企業要養“閑人” 國家要養“懶人”
來源:互聯網 點擊:650 發布日期:2013/8/28 |
|
|
|
|
企業為什么養閑人?企業要發展,企業要有未來,就應該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那就需要養閑人。如果一個企業走向末路,它不可能養閑人,它還會裁人。如果一個企業,僅僅看眼前利益,它會精打細算,不僅不會養閑人,它還會把兩個人的活讓一個人干,應該工作8個小時,它會讓人干10個小時,不但不給節假日,還要讓人們加班,減少工資。只有一個有未來有希望的企業,才會養閑人,才養得起閑人。
“閑人”后備軍
對于人才,“拿來就用”是很多企業通用的辦法,但這么做效果并不好,不是人才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是人才留不住。有些企業連個大學生都招不到,其實不一定是招不到,而是留不住。剛畢業的大學生往往眼高手低,不能拿來就用,如果想培養他們,讓他們勝任自己的工作,就要先打好預防針,讓大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前我說過,剛畢業的大學生到企業工作,就是帶著工資上學。要想留住大學生,就應該先培訓,讓他具備這種上學的心態,如果沒有培訓這一步,他老覺得自己什么都會,實際工作又干不了,融入不到企業里來,那肯定會出問題。癥結在哪里?一是新來的人理解不了企業文化,無法融入企業,他的能力就發揮不出來;二是新來的人臉面很薄,批評兩句,人家可能會拍屁股走人。而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打不垮,罵不散,批評兩句也能承受。所以企業用人應該內培外招相結合。
我們企業一直是以內培為主,對于從外邊招來的人,一般都會給人家三五個月的時間來融入集團。這就是說,在培養人才的過程當中,如果一個人做不了什么工作,或者一時進入不了崗位,這都很正常。做不了工作或者不能進入崗位,在我看來就是一種閑人狀態。
前兩年,清華、北大的MBA班培養企業家時,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三個人掙四個人的工資,干五個人的活”。我說這就是專家學者在紙面上的說法,真正的企業運作時,別說三個人掙四個人的工資,干五個人的活,就是三個人干三個人的活都沒見過,“一個蘿卜頂一個坑”的都沒有。正常的情況是十個人的工作至少要安排十一個人,還得全部是熟練工。實際上沒有全部是熟練工的,大體上是三分之一的熟練工,三分之一的人勉強能完成工作,三分之一是學徒,只能在大家的幫助下才能把工作做好,這就是真實的企業狀況。
如果是計件、包活的類別,那不在我們所討論的管理范圍之內。我們所謂的管理,管理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我們培訓的,也都是過程性培養的人才,他怎么成長的,怎么提高到這個臺階的,這些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大午集團與其他企業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我們更注重過程管理,我們的培訓也是在動態的過程中培訓。
有未來的企業才有胸懷養閑人,尤其科技越來越發達,表面是科技手段的競爭,實際是人才的競爭,也是閑人后備力量多寡的競爭。
如果我們在單位處于“閑人”狀態,暫時沒有被分配到重要崗位上,也不要著急;工作暫時不能勝任,也不要著急。要擺正心態,在賦閑的這段時間,在相對輕松的崗位上,你的學習時間是最充裕的,你也是成長最快的。你現在是個學習者,未來會成為一個超越者。企業要養閑人,但閑人不能永遠做閑人。
聰明的企業家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企業選人的時候不能要求人家全能,什么技能都會,道德品質還要好,天底下有多少這樣的人?帶隊伍很難,你要耐心地教,還要有胸懷,能容得下人才的不足之處,容時間讓閑人上位。
我們如果把企業比作軍隊的話,前線打仗的將軍士兵固然重要,但是參謀、干事、軍師、情報人員更重要,當時可能看不出他們的成就來,他們的業績是隱性的,他們創造的價值是不可忽視的。在企業也是如此,這些閑人看起來閑,實際不是閑人。他們是后備軍,是研發者,只是暫時不能從他們身上看到效益。我們這個企業是農牧企業,是科技含量比較低的行業。如果從事科技含量高的行業,我們可以用機器人、機器手代替人工,即便如此我們也不會裁減工人,可以多給工人一些假期,減輕勞動強度,減少勞動時間,讓他們提高工作技能,讓人們多一點休息時間,那才是一個和諧的企業。能夠養閑人,勞資雙方才能構成一個利益命運共同體,這個企業才有未來,才有希望,才有大的發展。我們現在做的還不夠好,因為我們是農牧企業,每月僅僅4天假,法定假日也達不到國家標準,但是我們有這種理念,有這種追求。
最聰明的企業家一定是懂得實行寬松政策的企業家,讓大家有一個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的工作環境。我認為亨利·福特是所有企業家的榜樣,當別人還是10小時工作制的時候,他率先提出8小時工作制;當別人工資很低的時候,他率先實行每小時2.5美元的工資標準,所以他的企業做得很大,是因為他的胸懷大,他沒有像資本主義初期那樣,靠壓榨工人的血汗、增加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去贏得利潤。那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靠科技發展,靠優質的產品,更靠人們自覺自愿的勞動。
所謂“懶人”
國家為什么養懶人?一個國就是一個家,凡是出生、生活定居在這個國家的人,都是你的家人,這個家里的孩子有的天生就很勤奮,有的則比較懶惰,甚至是糟家子、敗家子。一個家庭,因為他懶惰、敗家就拋棄他,不要他了嗎?正常的家庭都不會那樣做,不但不能拋棄他,還要幫助他、教育他,為他操最多的心。
第一,懶人未必智商低。有的人手腳懶,但思想未必懶。有人說,世界是懶人創造的。比如人們懶得爬樓,于是發明了電梯;懶得走路,于是發明了自行車、汽車,火車和飛機。因為懶,人們會想辦法減輕勞動強度,從而推動社會發展。
第二,勤快與懶惰都是相對的。懶人很可能是一時的懶,而不是永遠的懶。如果一個人不情愿地按照指示去干活的時候,他就會懶,沒有積極性。當他對工作有了熱情,他可能非常勤奮。
歷史上很多浪子回頭的故事,有些懶人覺醒后,會有很突出的作為。比如甘地,他少年時逛過妓院,抽煙,沒錢買煙就借,借不到就偷,喝賭嫖偷都占全了。在病榻前照料父親時,還找機會和妻子歡愛,可是父親在這時去世了……他震驚而恐慌,開始反思自己。他的反思不只是救贖了他自己,也救贖了一個世界。
公平獲得權利
一個家庭有責任養廢子、癡子、懶人,這是家庭組合的基礎,但是也都不會白養;即使白養,這也是家庭的義務。一個國家更應該這樣。人類在原始社會時,有的人出生在荒山上,那么山上的野果他就可以隨便摘;出生在河邊,河里的魚他就可以隨便逮;進入農耕時代,土地開墾出來就可以隨便耕種,這就是天賦的人權——我只要是人,就應該給與我“天賦”的人權。
可是現在把資源都收歸國有了:我要打漁,需要你的批準;我要采礦,你不批就沒我的份;路是你修的,我走路就得給你交錢。什么都是你的,我什么也沒有了,那我的權利呢?既然你們要“奉天承運”,我就要“天賦人權”,就應該給我們“免于匱乏的自由”,也就是社會的基本保障。不要說殘疾人,哪怕是這個人不務正業、不愿意干活,國家也要供給他最基本的生存保證,因為他生在這塊土地上,那么在這塊土地上的礦山、河流、糧食,都應該有他的一份,他天生就有免于匱乏的自由。
人是需要尊嚴的,講情就是講法,獎勤就是罰懶。“基本保障”不是“幸福指數”,一個人有飯吃,有房住,就幸福了嗎?不是,這些僅僅是生活的基本保障,幸福是自由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享受。有人說現在的政策好,是政府的恩惠,讓我們有飯吃了,所以很幸福。要是你原來連飯也吃不上,那么這種生活的確算得上幸福,你也有必要感恩。但我們的生存、發展和幸福觀不能建立在這種基礎上,我們不能認為土地、礦山、河流等一切資源都是國家的,是國家在養我們。因為這些資源,這些財產本來就有我的一份。對產品社會主義原則是按勞分配,共產主義是按需分配。實際上,國家資源我們應該按人分配。
分配制度與分配機制
羅斯福在1941年1月6日致國會的咨文中,就宣布了“人類的四大基本自由”,即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匱乏的自由、免于恐懼的自由。我們國家選擇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理論上應該優于資本主義制度。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遇到了很大的問題,就是經濟危機,房子也賣不出去,煤也賣不出去。由于當時蘇聯經濟發展非常快,于是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吸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點,也逐漸實行了有計劃的市場經濟,但國家也不限制資本發展,而是采取計劃分配——在二次分配時,國家要進行干預,讓窮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這一做法是“計劃”與“市場”比較完善的結合。
北歐的福利是面向全體國民的,是普遍的,廣泛的,人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的每個階段都享受著各種各樣的社會福利。北歐各國都鼓勵生育,生了孩子能得到政府獎勵,多生多獎;芬蘭的產婦享受一年帶薪產假,如果產婦想去上班,丈夫則可以替她在家照顧孩子,也同樣享受帶薪“產假”;幼兒在幼兒園里一切免費。小學、中學、大學從學費到吃住都免費或享受高補助。全民享受醫療保險(放心保)。老人有養老保險,政府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專門的公寓,有優質的護理。失業者有失業救濟金,丹麥目前失業救濟金每月為1800美元。
總而言之,人們無需為孩子上學、個人就醫、贍養老人發愁,也不必攢錢養老,即使沒有工作也有飯吃。醉鬼也能住上低價房屋,移民、難民也能享受到多種福利,一切弱勢群體都能得到照顧。這種福利制度加上累進制的稅收制度,縮小了人們之間實際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使得這個社會既不可能有人擁有一切,也不可能有人一無所有。一位美國社會學家說過:“出生在20世紀的瑞典好比是抽中大獎。”這說明,連一些美國人也羨慕瑞典的福利制度。
在提供社會福利方面美國顯得比其他發達國家落后。在美國,貧苦是相對的,也是永恒的。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勢力,以及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優勢,物價低廉,居民生活富裕。但是貧富差距也非常大,一些失業者、流浪漢、無業移民等,生活仍然相當清貧。美國在福利保障方面也在不斷改革,每個人都有一個陪伴終身的社會保障號,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針對困難家庭和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一般稱社會福利制度,相當于我國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的社會福利制度,針對性比較強。
對于“勞動創造財富”這個定義,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們看到的現實是資源比勞動更能產生財富:一塊閑置的土地,白放在那里就在不斷增值。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中既有勞動價值,也有資源財富的體現。馬克思的觀點是“勞動是人活著的第一需要”,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物質極大豐富,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沒有解決溫飽,許多產品又賣不出去,這就是分配機制出了問題。
既然我們是堅持公有制的,理論上講的全民所有制,這個全民應該包括全體國民。那么,這個國土上的所有資源:土地、礦山、石油、煤炭等所產生的財富就應該屬于全體國民;既然國營企業是全民所有的,那么,企業所產生的利潤應該歸全民所有,每年利潤就應該全體國民人人有份。但是,當國營企業每年利潤收入上萬億的時候,我們看到還有很多國民在受窮,無錢看病,溫飽沒有保障,到現在為止,沒聽說哪個體制外的人分到過一分作為所有者的利潤。
如果現實中社會資源都被分光、固化,“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就打洞”,人們因此普遍感覺到出生即命運的話,這個社會就要出問題。一個人生在貧困家庭,他就一輩子貧窮,生在富貴之家,就會一輩子富貴,這是不正常的。在正常的社會里,窮富是可以轉化的,底層的人是有渠道向上流動的,上層的財富則是向下流動的,F在我們的財富越來越集中到上層,人才越來越向下沉淀,這是很危險的。
我是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者,也是一個實踐者,大午城就是“私有、公治、共享”的共和城。我預想,將來這個社會一定是有本事的人創業,沒本事的人能夠在家享福,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和諧社會。 |
|
|
|
上一條: 孔健岷的經營哲學:瘋狂與嚴謹的平衡 |
下一條: 華爾街第一夫人傳奇人生落幕 |
|
|
|
|
|
最新資訊 |
|
|
|
新品速遞 |
|
CQB型氟塑料磁力泵(襯氟)
CQB系列氟塑料磁力驅動泵,采用磁力耦合傳動,不存在動密封點,因此 徹底... |
|
IH不銹鋼離心泵
質量穩定可靠,廣泛應用于城市給排水、石化、制藥、食品、輕紡、機械等工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