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寧,天下平”。如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創了黃河治理新局面。而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系列涉及黃河的環保大招也將相繼祭出。
繼高規格、大力度治理長江后,黃河流域也迎來了高光時刻:躋身重大國家戰略。隨之即來的,則是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相并列的黃河流域,其環境治理即將步入“大治時代”。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根源所在。據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介紹,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2.6%,在全國七大江河中居第4位。2019年前9個月里,按照生態環境部反饋的數據均值評價,這2個斷面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優于國家年度目標要求。另據生態環境部統計,2018年黃河流域好于Ⅲ類水的斷面提高了8.7個百分點,大大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劣Ⅴ類斷面下降3.7個百分點。
在強化長江流域保護的同時,黃河流域同樣面臨著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沿黃地區既是經濟發展較快區域,又是生態脆弱區域。據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介紹,迄今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滯后、局部環境污染、潛在風險突出三大問題重疊交織。其中,煤炭采選、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化學品制造、煉焦、氮肥制造等企業沿河集中分布。

進一步具體到特定地區、特定用途、特定產業,同樣面臨著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容量的“天花板”。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380立方米左右,與全國比較,只占到全國的18%左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也正基于此,沿河省份在謀劃經濟發展、城市建設、人口規模的過程中,首要任務便是關注水和環境容量。
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正如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黃河環境治理著重在流域治理(水和土),以及生態修復。包括寧夏、山西、陜西、河南在內的多個省份及干支流沿線污染源眾多,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巨大,是黃河生態環境治理的主戰場,也是執法監管的重點區域。
在推進流域污染治理方面,統籌大氣、土壤、生態等要素,對污染較重的河流明確產業準入與淘汰要求。尤其在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的地方要以自然恢復為主,減少人為干擾,對污染嚴重的支流,要下大氣力推進治理。指導和支持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完成沿黃地級及以上城市103個飲用水水源地超過1300個問題整治。
目前,生態環境部已成立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各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推進沿黃九省區“三線一單”編制。劃定祁連山區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包括用水總量、用水效率等方面的要求,并明確提出流域用水總量只能減少、不能增加的剛性約束。
加強環境監督執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黃河生態環境的違法問題。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指出黃河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將作為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重要內容。此外,在推動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避免“一刀切”的現象發生。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研究起草《黃河生態保護治理總體工作方案》,并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