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零售商是怎么發生改變的呢?我們大概做了一個簡要的研究:
第一,他們的目標客戶重新定位于每天線下的客戶,這是最重要的變化;第二,他充分利用了移動互聯網,不是把移動互聯網看成純電商的平臺,看成了隨時隨地連接每一個顧客的平臺;第三,每一個原來線下顧客正在快速成為線下+線上的全渠道顧客,他們的平均客單價都超過了三倍。
我今天從三個方面給各位一個分享,第一個他們到底做對了什么,第二個,我們看看這后面有哪些“互聯網+”的思維影響了他們的決定。最后分享一下:如何建立“互聯網+”行動力,“互聯網+”作為一個戰略,一種思維,我們不能天天去談,我們要天天腳踏實地去做。
第一、他們做對了什么 ?
重新選擇敵人:遠交近攻
今天我們看一下,我們要重新選擇我們的敵人。我們都在罵馬云劉強東的時候,我們怎么樣才能打得過他們呢?戰國時代,范睢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建議秦國不要攻齊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后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后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于實現了統一中國的愿望。這是遠交近攻的戰略。
今天我們要重新瞄準我們的敵人,要重新瞄準我們這個地面商圈里面那些老的對手。先通過互聯網+這個核武器,把身邊的鄰居對手的地盤搶過來再說,不要把阿里巴巴、京東、1號店甚至唯品會,視為自己目前的主要對手。
重新選擇顧客:線下消費者
這么做的時候,我們顧客要重新瞄準,怎么選擇顧客,我們看這個比較圖,這是在梵蒂岡教皇演講的時候,上面這張圖是05年的場景,下面2013年的場景,所有人都舉起了手機,人人都是新聞記者。
我可以做一個調查,我們在座的諸位,每天摸手機或者看微信,半小時以上的請舉手?哇,基本上百分之百。我們每天把自己的老婆和自己老公的腰摸過三次請舉手?喔,只有一位小伙子舉起了手,估計他是新郎官。所以今天移動互聯網,手機變成比我們老公、老婆還要親的東西。
移動互聯網我認為正是我們今天在座各位有可能重新站起來的一個新戰場。所以說它會成為未來得主戰場、新跑道、新操作系統。下一個10億的移動消費人群即將誕生。今天我們已經有接近6億的移動互聯網人群。5年以后這個數據會超過10億。對我們在座的諸位來說,我們怎么去搶這10億的蛋糕呢?它們在哪里?誰擁有這個最大的移動互聯網人群?
根據我的研究表明,我們發現去年我們線下購物還有90%,差不多23.5萬億,線下購物人群,今天還到我們店里買東西的客群,仍然有8億。今天我們的淘寶、天貓上面都知道,最活躍的買家也不過3億多。
換句話說,在座的諸位,每天從你們家門口,從你們門店走出來的顧客,他們80%都是移動互聯網的人群。這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今天實體店的線下顧客是最大的移動互聯網人群。
所以今天我們必須要重新聚焦我們線下的消費人群。我們要研究他們有什么樣的變化,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服務。
重新選擇戰場:全渠道
接下來我們看看,戰場的選擇,我們要重新選擇戰場。應該說,在座的諸位我們集體性地錯過了PC電商的時代。
今天的消費者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大規模興起,已經變成了消費自由的消費者,他們是個性化的、追求心靈自由的消費群。從時間上,他們是一群24小時都可能跟我們連接,或者在網上、手機里逛街、購物、下訂單的人群,是一群全天候的、時間自由的消費群。從空間上,同時他們更是一群全渠道的消費者,我稱之為空間自由的消費群。
我女兒是一個95后的孩子,很多人認為他們肯定是線上的,其實不是。我們拿到一個報告,90后基本上60%的需求仍然是在線下完成的。周末,我和女兒經常周六要到北京大悅城看電影,頭一天晚上可能就在網上就逛了,路上掏出手機也在逛,結果看完電影就直接到樓下的某個店把裙子買了。
這就是很經典的全渠道消費者,不管他是少女、少婦、孩子還是老太太,這一切都在發生重大的改變。今天我們看到移動渠道,在全渠道里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我們全渠道的戰略樞紐,是實體店店員跟我們的會員建立有溫度連接的重要橋梁,是未來線上消費的主流渠道。我們預測未來3年,移動消費在線上總消費里面可能會占到70%以上。阿里巴巴上一個季度的移動訂單已經超過了40%,這是我們對未來的判斷。
在我的《第三次零售革命》一書中,有一個預測,我們已經從零售1.0的地面連鎖時代,零售2.0的PC互聯網電商時代,進入到今天零售3.0移動互聯網的全渠道時代,這是今天我們所處的新時代。
今天是實體店向全渠道轉型的歷史性機遇,我們可以完全突破剛才那個萬有引力拋物線,將我們龐大的但正在下滑的offline線下流量轉移成正在急速增長的Mobile移動流量,我稱之為O2M的全渠道戰略轉型。
我們看到剛才我說的150歲的John Lewis公司,他的全渠道顧客,2014年的消費已經是單渠道的三倍。全渠道就是今天我們的主戰場。我認為5年以后全渠道可能會成為一場陣地戰,那時將有可能爆發決定我們未來生死存亡的決戰。
第二、哪些思維影響了他們的決定?
要做這樣大的轉型,首先要具備一個最新的“互聯網+”思維。 我們經歷了波瀾壯闊的“蒸汽機+”時代,那是全球經濟1.0時代,也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電氣+”時代,那是全球經濟2.0時代;如今,我們正迎來“互聯網+”時代,正在進入全球經濟3.0時代。
他們分別是共享經濟、人人經濟、粉絲經濟
第三、如何建立“互聯網+”行動力?
PC互聯網經過30多年的發展,像海嘯般席卷全球。如今,海嘯的潮水在海岸線上已經退去。很多人理解“互聯網+”,就是移動互聯網看成工具。我認為不對,我們要把移動互聯網看成水,看成空氣,當成信仰。如今,移動互聯網真的像水一樣,正在漫過大街小巷;移動互聯網像空氣一樣,正在滲透各個行業。
我們更要把互聯網當成我們的信仰。如今,實體企業家與互聯網開始手拉手,相互融合,他們不再選擇敵視,而是選擇了成為朋友;他們不再選擇對抗,而是選擇了擁抱和熱吻。我相信,互聯網信仰正在深入每個企業家的內心。
建立“互聯網+”行動力需要思維落地、生意有溫度、組織有柔度。
如果你這些都做到了,銷售業績自然而然上升了。 |